2025.10.13近日反思

似乎时候再进行归纳和反思了

人要意识到自己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

​ 总有人云“到了清北之后才意识到,成绩和tittle并不重要,看的只是你的能力” 或者 “来了藤校之后发现,在这里看重的只是你的个人能力,你有能力自然有人和你一道有人赏识你。
例:树洞通班生存指南关于暑研一文

实际上,在国外的高校环境中,很少有人在意你来自哪个学校,导师是不是大牛,大家更关注你做了什么工作、掌握哪些技能。只要你在领域内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学术实力,自然会有很多人愿意与你合作、主动与你交流。

但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我认为其实这些发言实际上暗中忽略了资源分配作为影响因素的决定性作用

这些最本质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有如下反驳意见,

a.国外高校实际上对于学生的录取也高度重视出口校 GPA等标化成绩 ,如果没有标化成绩和tittle,进组被卡 申请被卡 就业被卡 根本没有到达所谓”国外高校环境“的机会,又谈何个人能力?

b.过硬的专业知识 学术能力来自于何方,自己的努力当然重要,但是也有许多资源 人际的作用。例如著名的大数学家,数学天才黎曼,他本人的聪明绝顶固然必要,但倘若他没有

他从小看勒让德、欧拉的书,大学里上高斯、狄利克雷、雅可比、爱森斯坦的课,follow柯西的工作,就职论文是高斯钦点的……

又怎么会有今天成就?

诺贝尔奖至今几乎所有的获奖人数都存在着人际关系,如图

诺贝尔

所以我们引出了下一个问题

努力的性价比

这一段其实来自于我对于自己提前学习深度学习的反思,到底在这个大一上的时间节点要不要去直接学pytorch直接去学Transformer。目前而言,我的答案是 不要 为什么呢?因为其实虽然这可能能让你在神经网络的领域里更进一步,了解更多, 但是 在资源为王的时代里,我们似乎没有这样选择的权力,我必须确保高数线代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来得到一个较高的均分从而更容易

1.进组 2.直博 3.申请四大的phd

而通过这一段时间的专注于非专业而是更基础的能力所能换来的未来的潜在资源性价比是极高的,这就像高考学语文英语很神经病但是这为你换来来到北京大学的资源——这样的性价比也是极高的。

而好好学习高数线代并非一无是处,这有利于建构逻辑以及复杂体系分析能力为将来的学习打好基础。

所以就大一而言,我们总体的策略应当是 确保高数线代打得赢 这是一切的基础,对于深度学习之类的研究应该局限于b站知识区视频放松。

于是接下来我们的反思行文重心将侧重于 高数线代学习中的具体问题

数学学习反思

首先给现在情况定位

极度危险

”两个能力不够“:对定理逻辑理解证明能力不够、解决复杂题目能力不够

尤其是对于线性代数而言,各个 向量空间 线性方程组 秩(rank) 基 维数(dim) 之间的关系并不清楚 书上究竟有哪些定理可以直接用 定理怎么证明都不太明了 与此同时 对于证明题的能力甚至可以说是 几乎没有

这对于即将到来的期中考试而言是极度危险的,急需解决

而对于高等数学而言 序列极限的一些构造还是不够明了 函数极限和导数薄弱点未知 不定积分还原法很弱很弱

原因之一便是:目前手头的资料过多(书 ztf讲义 xyt讲义)固然这是好事,但是贪多嚼不烂导致自己过度注重于进度的推进,遇到困难的问题可能会选择switch task或者干脆跳过,这是极其危险的

其二便是:不敢斗强敌,这是不对的,要有研究专研钻研的精神才能有真正的思维上的提升,不能这题不会做换一道下一题再不会再换。

解决方案:

建议一天专注于一个资料进行推进,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也能保证思考的连贯性,不要一直switch task

同时每天写一篇小的自我评估,不一定发blog,但一定要写。

敢斗强敌
敢战极限
敢创奇迹